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倪安東 - 散場的擁抱

另一首到台灣時聽到的歌曲, 那時候剛剛派台. 差不多一開電視, 就會聽到. 剛巧心情有一點迷茫, 使我覺得非常有共鳴. 

作詞:姚若龍
作曲:蘇俊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ANtwIj8oMw 



從妳的眼角 慢慢地明瞭
我能做的很少
原來妳藏著傷 但不想和我聊

妳選的電影 像某種預告
不坦白的主角
最後流著眼淚 堅持獨自走掉

散場的擁抱 我還在燃燒
但妳心裡的浪潮 拒絕讓我看到
妳煎熬 不肯定什麼是最想要
愛才又像樂園又像監牢

散場的擁抱 混亂的心跳
多寧願只是爭吵 還能道歉和好
我知道 妳留著和他所有合照
明明面前是答案 卻撕掉 不要

呵護地祈禱 溫柔地討好
愛能讓人渺小
苦笑冒充微笑 浪漫得不肯逃

散場的擁抱 我還在燃燒
但妳心裡的浪潮 拒絕讓我看到
妳煎熬 不肯定什麼是最想要
愛才又像樂園又像監牢

散場的擁抱 混亂的心跳
多寧願只是爭吵 還能道歉和好
我知道 我們和你們不能比較
但我的愛多強悍 出乎妳預料

散場的擁抱 我還在燃燒
但妳心裡的浪潮 拒絕讓我看到
妳煎熬 不肯定什麼是最想要
愛才又像樂園又像監牢

散場的擁抱 混亂的心跳
多寧願只是爭吵 還能道歉和好
我知道 太美的回憶像副手銬
越是掙脫越纏繞 我比妳明瞭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信報社評: 財政統一路漫長 歐洲陷長期低迷

信報財經新聞 31-1-2012


歐盟領導人今年首次非正式峰會昨天在布魯塞爾舉行,商討刺激就業、促進增長的措施,峰會就規範歐盟二十六國(除英國外)財政紀律的細節安排,市場矚 目。歐債危機走到目前地步,通過財政協定,硬性規範成員國財政平衡,並在這個協約基礎上,加速永久性紓困的「歐洲穩定機制」(ESM)運作,已成為當前解 決歐債危機的路徑。


峰會舉行前夕,外電消息指希臘與私人債權人原則上達成了減記削債協議,令希臘無序違約的風險得到紓緩。自二○一○年春危 機惡化並拖延至今,對歐洲的命運有三種解讀,一是歐羅最終解體,分崩離析;二是個別像希臘等病入膏肓的負債國退出歐羅區,歐羅體系重組;三是維持目前結 構,但透過改革走上財政統一之路,成員嚴守財政紀律規定,共同承擔整體性財政責任。


第一種情境,意味歐洲從二戰以來的一體化努力付諸東流, 政治與經濟代價極為沉重;第二種情境,若歐盟核心國的德法二強,尤其是德國不作出妥協,以致歐豬任何一國最終退出歐羅體系,該國貨幣勢必大幅貶值,對應以 歐羅計價的債務,國家一定難以承擔,該國銀行體系也難逃崩潰命運。德國「見死不救」,成為破壞歐洲統合的始作俑者,也要為此付出沉重的政治代價;在經濟 上,日後對南歐出口也會增加困難。


因此,第三條路即使舉步維艱,歐盟一直沒有放棄,德國也「奉陪」到底,並藉危機難得之機,推動歐羅體制改革。


去 年十二月歐盟峰會達成的財政協定(fiscal compact)框架,到目前訂立細則,過程相比過去政策制訂速度可謂已快馬一鞭。按照協定框架,各成員國年度結構性赤字不得超過GDP百分之零點五,由 歐盟法院確保成員國執行有關規則;若年度赤字觸及GDP百分之三上限,則自動觸發懲罰機制。


然而,「遠水」無法撲滅「近火」,始終成為牽動 金融市場波動的火藥引線。國基會總裁拉加德日前在世界經濟論壇上指出,紓解歐債危機不能只靠財政緊縮,否則會扼殺經濟成長。索羅斯更不諱言,德國大力主張 財政緊縮,可能造成歐洲經濟「十年停滯」,甚至摧毀歐盟,的確道破規範財政紀律以解救歐債危機的致命弱點。


照今回峰會議題所反映解決危機的 路徑看,維持歐羅區現狀,通過強制遵守財政紀律來「固本」,但促進經濟「培元」卻無法從財政得到刺激,意味痛苦改革的過程十分漫長,甚至需時十年,作維繫 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代價;要歐羅體系不致崩潰,統一財政,歐洲國家亦只能長期陷入低增長、低就業率和競爭力無法提振的低迷局面,這顯然是路徑發展的結果,並 構成未來國際經濟格局的一面。事實上,財政聯盟,統一整體稅基稅率路程漫長。


短期來看,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的規模,盡快啟動ESM操作,加大救援彈藥,成為紓緩危機的關鍵所在。中長期看,規範財政紀律,引入債務「剎停與懲罰機制」則成為市場信心重建的起點。由於德國已將這規則寫入國家憲法之中,已然形成了集體執行的壓力。


峰 會舉行前夕,葡萄牙國債收益率持續攀升,五年和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升破二十厘和十五厘關口,令由葡萄牙挑起歐債新一波危機恍如箭之在弦,事態不斷重複危 機發展的軌迹和應對結構--當危機走到懸崖邊緣,各方又往後拉回一把,然後在這個基點上,重新分配解決問題的成本分擔,並據此迫使負債國承擔更多,但此舉 只會使歐洲陷入長期低迷的時間拖得更長,得失弔詭。

高慧然 - 堵截雙非孕婦的故事

婦產科醫生某退休前任職政府醫院,近年被高薪返聘,駐守本港邊境,職責一是以專業眼光搜尋大陸來港旅客中,不曾預約的孕婦,並通報入境處;職責二是幫助入境處判斷不曾預約的大陸孕婦的懷孕週數。

剛剛過去的年廿九,家家戶戶吃團年飯的日子,婦產科醫生某需加班工作。醫生金睛火眼,在來港人群中發現一名孕婦,把孕婦帶往一邊詢問,得知後者並無預約在港分娩。醫生替孕婦做檢查後,以其數十年行醫經驗判斷,該孕婦懷孕超逾 26週,屬不可入境人士,當即通報入境處。

入境處其後再詢問孕婦,孕婦自稱懷孕 6週。

於是,入境處開始左右為難了,同一個肚子,在政府醫院行醫數十年,退休後被高薪返聘的專業婦產科醫生判斷為 26週以上,孕婦本人則堅持為 6週。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相信誰呢?

入境處將問題交給駐場護士,護士的做法是替孕婦檢查體溫,結論是體溫正常。體溫檢測法是否可以測出懷孕週數,則不得而知。

入境處只好請教醫生,「大肚婆說她懷孕 6週,你說她懷孕逾 26週,我們該怎麼做?」

醫生唯一可以提供的回答是:「入境處有權決定怎麼做。」

結果,專業醫生判斷為懷孕 26週以上,不可以入境的無預約大陸孕婦,得以施施然入境。

以上事件為真人真事,婦產科醫生某是我朋友的朋友的親戚,只是,此事聽起來太匪夷所思,我覺得用「故事」來為之定性,似更恰當一些。

作為納稅人,也就是有份出糧給入境處職員和被高薪返聘的婦產科醫生,以及提供福利給「雙非人」嬰兒的人,我想,我有權提出以下疑問:

政府用高薪返聘退休的專科醫生目的是甚麼?是為了堵住悠悠眾口,放個紙板公仔在邊境,抑或真正需要專業判斷並信賴專業人士的判斷?

當專科醫生的判斷與大陸孕婦的陳述不一致的時候,入境處應該相信誰?

不正正就是因為入境處無法判斷大陸孕婦的陳述是真是偽,所以,才需要借助專科醫生的專業判斷來作出最終裁決嗎?

入境處不相信專科醫生的判斷,情願相信挖空心思、出盡法寶、有目的而來的大陸孕婦,那麼,邊境還有必要繼續用納稅人的錢去高薪聘請醫生駐場嗎?只要全部問大陸孕婦不就行了?

我不是醫生,但老實說,以我有限的經驗,我也知道,6星期的肚,肉眼是很難看得出的,更何況是冬天,更何況混入人堆?我相信常識,更相信專科醫生的判斷。

作為納稅人,從沒真正享受過甚麼福利,只有被迫花寃枉錢的份,這稅,繳得越來越不爽,繳得滿腹怨氣!

卓文萱 - 一句話

雖說電腦中的歌不算多, 三不五時也需要重新整理一下. 不看不知道, 一看嚇一跳. 原來有很多歌曲都是自己從未聽過. 就好像卓文萱的大碟"超級喜歡". 甜美的樣子, 出谷黃鶯的聲音, 實在很吸引人. >_____<" 除卻主打的愛的城堡, 我最喜歡的就是"一句話". 不知道還會loop住播多久呢? XD

作詞:易桀齊、葛大為
作曲:宇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8MoySLu6F0




愛 上你那時愛到不像話 後來想盡辦法忘掉
到最後我就合上嘴巴 多說像對自己撒謊

星空下說永恒 額頭上的吻 你雙手將我環繞
未來即便它是 一個問號 也能對自己炫耀

有一句話 再也都聽不到 那些過往 只好放在心上
你愛我太美好 時間會知道怎樣去 熬成一句動人的話

有一句話 再也都聽不到 那些過往 讓它自己燃燒
我愛你太美好 時間會知道怎樣去 熬成動人 一句話

記憶裡說我們 相同的體溫 一想到就不會冷
未來永遠都是 一個問號 也是種天荒地老

有一句話 再也都聽不到 那些過往 讓它自己燃燒
我愛你太美好 時間會知道怎樣去熬成動人 一句話
這是一種成長 還是一種逞強 我的寂寞很善良 陪我到任何地方

有一句話 再也都聽不到 那些過往 只好放在心上
你愛我太美好 時間會知道怎樣去 熬成一句動人的話

有一句話 再也都聽不到 那些過往 越呼吸越明亮
我愛你太美好 時間它一定會把它 熬成世上最動人的話

鹿米館 - 海外華語轉變台山話、廣東話、普通話


轉載自鹿米館

祖父早年在古巴生活,是典型民初時期到海外謀生的華人血淚史,有人到南洋、有人到金山,還有是古巴,由於當時古巴仍然是自由社會,物質豐盛不少華僑居住謀生,夏灣拿更是著名的中美洲城市。

而當地華人主要是來自廣東四邑,當中以台山人居多,祖父也曾時當地的橋領(因為祖父識字,當時很少華人有受教育),由於當時大部份都是台山人,所以當地人都會認為台山話便是中國人的語言,並不知道中國地大廣博,方言多種,台山話也只是眾多方言之一。正如三藩市華人社區,仍然有很多人是說四邑話,因為當年大部份移居到海外搵食的,就是四邑人居多。「金山阿伯」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會聽過甚至是接觸過,他們大部份人一生都在華人社區生活,很少接觸外界,老年回鄉過晚年,但仍有一些沒有能力的就客死異鄉。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外華人寫照。

不過台山話亦隨著老一輩的長者離去,其影響力也減減退去,隨之而來則是另一次的語言轉型,那是移民潮。

到了八九十年代,移民潮湧現,港人紛紛到海外,加拿大、澳洲、美國是主要移民的國家,筆者曾在加國多倫多居住,多倫多港人之多,絕對是一個小香港。這時廣東話成為華語社區主要的溝通語言,華語電視台都以廣東話為主,市長都會說在農曆新年說一兩句廣東話以示親切。也是港人對整個全球華人影響力最大的時期,從經濟到文化輸出都是最大,海外華人特別喜歡租無線劇集收看,「大時代」一劇成為朋友間主要話題。相信這個情形不只是多倫多,其他一些較多華人社區居住的城市都有類同感觀。

九七後,回歸又是另一個轉捩點,港人移民潮逐漸減退,甚至是回流香港,年輕一輩港人回港期望可闖新事業,年長則有些會兩邊走,既有外國醫療福利,但亦可在港居住。而廣東話也不再一定是主要海外華語語言,隨之而是普通話,隨了是大國崛起外,國際社會對普通話認定為中國的主要語言,因此也重視普通話,而更甚是中國的大量移民,以前在華人到外國購入樓房,把當地樓市炒起,是港人特色,但近年來這個角色便由國內人士取代,中國大量移民移居海外,當中都頗為兩極化,反而中產則較少。富之起來比起當年港人更甚。普通話也成為華人主流之一。電視台也有以普通話廣播的節目。

時代不停地轉變,語言使用會隨著社會發展、政治因素而變化。在海外生活,但是語言並不一定是絕對性,因為當中語言所含蘊的文化歷史是很細緻,而且很有耐力,不是一下子話沒有就沒有,家庭教育文化都可以保存方言,有時候你見華裔小姐來自三藩市時,他們說中文會有少少台山話的口音,這就是家庭教育下留下的一種文化特質,祖父母可能是教導他們說中文所留下的一種文化特色。多元文化是人類歷史上其中一樣珍而重之的事。滅絕或者消音都是每每在一個專制或者黑暗時期的社會才會出現,寬容才會是盛世的表現。言語使用是由社會去支持和發展,不是由一種政權去壓制,這才是應有的執政和社會包容氣度。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林天悟 - 慎防中港矛盾大爆發


【信報轉載】難得的新年長假,今年友儕聚會特別多,縱觀這幾天以來,無論是姨媽姑爹的團拜,抑或是行家友好相聚,最熱門話題仍離不開雙非嬰和自由行政策的好與壞。大家先是熱切交流個人的真實經歷,再來是朋友的朋友,或者是網上流傳的「經典個案」,不免愈說愈激動,也愈為前景感到悲觀。

居於旺角的友人說,旺角中旅社一帶已淪為「雙非嬰」(父母均非港人)、新移民和內地客的集中地,每天都有大量未滿月的嬰兒趕領回鄉證,孩子隨地拉撒、成人吐痰已變成最尋常風景,不是申請證件的街坊只得盡量繞道避開。

北區教小學的朋友則把該區學校比喻為作家錢鍾書筆下的「圍城」:雙非嬰的父母縱使買假地址都想孩子入學,父母都土生的港童卻拚命想跨區逃亡,尋找更佳的讀 書環境。朋友說,三年前校內的雙非學生約佔兩成,學位仍稍有鬆動,但今年已增至接近三成,展望明年小一學位已非常緊張,雙非學童所佔比率肯定比今年多,加 上「單非兒」和新移民,「純正港童」已淪為少數一派。

雙非嬰學童 教師愛又恨

由於學生的家庭背景和能力差異極 大,教師朋友為應付教學已經心力交瘁,更大的難關是面對家長或監護人,他們動輒投訴之餘,管教孩子的方式千奇百怪,對法律和個人權益認知各有不同,很多時 候時是謾罵收場。朋友慨嘆雙非學童雖減輕了殺校危機,令不少教師保住工作,但那口飯帶着濃濃的苦澀,難嚥得有人選擇做逃兵,校方在學期中途要另聘教師,也 是負了學生。稚子無辜,但如此混雜的環境下,「維穩」(維持班房秩序、維持校內和平)成為首要目標,教學進度的確被拖慢了,雙非嬰對教育界來說有愛恨交纏 之痛。

雙非嬰爭奪僅有的資源,把中港矛盾從宏觀經濟層面完全帶入尋常百姓家,怨氣一飛沖天,傳媒在這場巨大波潮中,應如何自處?

年的大年初一,傳媒按「傳統」追訪新生兒,往常是不分種族的喜氣洋洋,但今年「龍年第一B」是一位雙非女嬰,誕生後迎來的不是港人祝福,而是大批網民攻擊 謾罵,甚至有人立即在社交網絡成立反雙非嬰群組,新年伊始就毫不避忌地寫下惡毒留言,如此對待一位素未謀面的嬰兒,會不會狠了一點?

據說大年初一的早上,當傳媒獲悉女嬰父母都非港人時,出發採訪前都預計要在雙非嬰兒問題上大力落墨,院方原本會安排該家庭會見記者,但最終因應家屬意願而取消。有記者死心不息在婦產科病房門外苦等了多個小時,但女嬰的爸爸最終從秘道離開,傳媒統統撲空。

大地換新歲 港人轉情緒

比起來,另一名遲了二十分鐘出生的男嬰父母都是港人,全家開開心心上鏡,新生「龍仔」十分精靈趣致,讓人看到就憐惜不已,其父母還「順應」記者要求,訴說 從懷孕到產子的「艱苦經歷」。原來他們從知道受孕開始,就要為預約產檢而爭位,而龍仔往後的人生,毋須到黃大仙問卜都知道離不開一個「爭」字。

一位年資較淺的記者無緣採訪龍B,但看到電視新聞和報紙報道的主題,說穿了其實就是一句話──「反對雙非孕婦來港產子,雙非嬰損害港人利益」,他認為傳媒報道時是有「預設立場」,結果只會把矛盾激進化,失卻中立性。

龍年新生嬰的報道煽動港人對雙非嬰的不滿,不如說傳媒在為社會把脈。須知道,去年農曆年的首位新生兒亦是雙非嬰,當時仍是如常祝福,跟今年的激烈反應實有 天淵之別,短短一年間,民間情緒何以有如上變化?無論是香港特區政府以至中聯辦,實應好好檢討,並且設法疏導負面情緒,免坐視矛盾加劇,然後諉過傳媒煽 動。

另一位資深前輩則分析,現時社會對雙非嬰的怨氣其實只在起步階段,真正的大衝突仍未爆發,而傳媒是有責任為社會風氣「探熱」,應及時敲 響警鐘,讓政府和市民重視和留意相關問題。他說,若○三年香港實行自由行政策之初,執政者能留意到雙非嬰及商舖住宅價格飆升過急等問題,早早制定政策去面 對,根本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現時傳媒觸動警鐘,是有點遲而不是嫌太早。

無可否認地,傳媒是具有煽動性,但若無燃料,火就不會燒得旺盛。正如Dolce  Gabbana挑機拍照事件和本地孕婦反雙非嬰兒遊行,這些活動與其說「歸功」於傳媒報道,不如說是市民借網絡力量凝聚同質情緒,然後再付諸行動,最後連傳媒也是被群眾力量牽着走。

輩指真正大衝突仍未爆發,只因目前各方言行還算理性,雖然有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之流罵香港人是狗,然後惹來許多文化學者口誅筆伐,但大部分香港市民 只當他是瘋子,道歉不道歉實在無關宏旨。然而這種人竟然能得到不少的同胞支持,這種情況有助香港自省,還能看到國情的另一面,了解到部分內地人的想法,怎 說都是除笨有精。

中港齊努力 避免大衝突

真正大衝突是需要有觸發點,不是誰罵是狗誰被指蝗蟲的口舌之爭,例 如:有垂危港人送到醫院,但醫生因忙於為衝閘的雙非孕婦施救,結果母子平安,但港人卻死了,死者家屬目睹摯親失救離世,經投訴揭發真相;還有是婦產科內, 中港孕婦家庭為爭床位爆發打鬥,港人被內地人圍毆受傷,直擊場面被人拍下放上YouTube;再來是自由行大款與港人購物時發生爭執,港人被打傷後,對方 聲稱「我爸是XX,你們香港人算啥?」……

任何一幕虛構情境若成為現實,中港矛盾的炸彈就會大爆發,屆時港式的和平理性的抗議,是否會變成內地鄉村省市常見的群眾衝突場面?較激動的一派會否走到旅遊景點高呼:「我哋就係要講廣東話,香港唔歡迎你哋,快啲走!」而「驅趕蝗蟲」的標語會否遍地開花?

facebook及網上討論區廣範流傳一篇由中學生撰寫的網誌,題為:《自由行:八年盤點,八年得失》,一位平凡的香港少年平實地寫出其成長期的八年 來,看着自由行如何改香港的面貌,得與失之間,最痛恨是失卻了選擇權。這篇真摯的文章引起許多港人共鳴,特首高官或西環大老爺,能從中聽炸彈的藥引正在燃 燒的微響嗎?

安裕:說幾句公道話


【明報專訊】初到貴境總是撞板多過食飯。紐約可說是我第二故鄉,前後住了七年,到今天我還能背誦上西城一二三這三線地鐵的每個站名,西六十六街林肯中心、七十二街、七十九街、八十六街,然後是我住的九十六街,之後是分道兩線直上一一六街哥大正門。縱然變了半個紐約人,連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也找我幫忙接待內地和香港的紐約訪問團,卻是要走的那天還是大鄉里。

說大鄉里,是因為紐約有着一些歷史悠久的法例,今天說起來都會讓人莞爾。其中一條是不許在街上喝酒,哪管是幾乎沒有酒精的Miller Lite。喝過這種啤酒的都知道這酒騙人,百分之四的酒精,還不是等於水?夏天紐約極為乾熱,華氏一百度以上天天都是,下城區回家鑽出地鐵,有時去小店買一罐喝。每次小店老闆都給我用一個小小褐色紙袋包着啤酒罐,我每次一出門就扔掉紙袋。直至一天,有個軍裝警員走過來,豎起食指搖了又搖。我瞪着眼睛不明所以,他走過來說﹕這是犯法。

紐約有些笨法例一直執行到今天。以不能當街喝酒為例,這不像禁止抽煙那樣是因着健康原因,而是這條法例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禁酒令年代立下的。這是當年芝加哥黑幫頭子卡邦(Al Capone)發大財的來源,一九八七年荷李活有一部大賣電影《The Untouchables》由奇雲高士拿和辛康納利主演,羅拔迪尼路飾卡邦,說的就是財政部特工奇雲高士拿和老差骨辛康納利對付卡邦的真人真事。今天美國再沒有像當年雷厲風行的禁酒令,但不許人們當街喝酒一直流傳到今天。那次,警察先生說,再喝就要開罰單,原來除了違例泊車,連街上喝酒也有定額罰款。

笨法定了也得執行

法例雖然笨,可是既然定了就得執行,本人阮囊羞澀,沒有可能為了喝酒權利打官司打到美國最高法院,請九個大法官解釋這條禁酒令如何與世相違,只能當笑話笑了笑,反正在家一樣可以喝,差那幾步不至熱昏街頭了吧。類似的事不僅美國有,另一文明大國日本也有,朋友八十年代在東京上學,人住上野,遇上交通休整周,他卻實踐港人分秒必爭精神,眼看車道來回五十米汽車全無,在行人過路燈仍閃着紅色時大步跨出去。對面一個維持交通安全的義工婆婆一手把他截着,下場是罰他來回過三十遍馬路。為什麼不爭辯?外國人哪知這交通條例,况且婆婆的北陸口音也聽不懂。

事隔多年,當我讀到一個中國大陸婦女在香港地鐵車廂和小孩吃東西的新聞,就不由自主追看下去。當然,想不到的是,這場小小的地鐵車廂爭執,被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上綱上線變成了「香港人不說普通話」、「香港人欠揍」、「香港人是狗」這些話來。我甚至有幾天疑心大發,覺得中聯辦郝鐵川部長和孔慶東教授是一鼻子出氣唱雙簧——孔先生說香港人不講普通話,言下之意是討厭香港人自外於中華民族;郝先生談到中國人和香港人在民意調查裏的意義。時間上一先一後,卻讓我這好事之徒老是覺得事有蹊蹺。這是後話,容後再說。

D&G到雙非孕婦來港搶閘生孩子,乃至地鐵車廂吃東西事件,三樣事掀起了小至中港文化不同,大至香港必須獨立脫離中共魔掌,中間還摻雜要堅決阻止蝗蟲來港生事的年輕人。這是深圳河兩邊的事,有一種傳統看法是,除了新界原住民,我們上一代都是新移民,在四十年代末中共快要席捲全國之際,拖男帶女把家當都帶來這南方海島落地生根,浸浸然有着「我也是原住民」的睥睨天下心態。另一種論說則是大陸人來香港搶了我們的繁榮搶了我們的工作搶了我們的法治,還把我們的乾淨整潔明快都搶去,例子是當街大小二便以及在廣東道呼盧喝矢。一派則以香港是我家為大纛,大陸人入侵,亂我香港。

今天還在說原住民與過客,這種調調無疑脫離了現實。今天的香港,只要有身分證便可以按照法例留在這裏,現代社會巿民的身分(identity)已不是純粹血緣已能解說。以台灣為例,理論上台灣至少有幾百萬人是一九四九年隨着蔣介石渡海而來的外省籍,可是今天這些人都是台灣人而不是大陸人。中共就是如何希望統一台灣,都沒有膽量在省籍上把外省人和本省人分開對待,「台灣人民」這四字說明一切,是政治名詞而非地理名詞。

同樣地,如果香港今天事事都把原住民找出來做擋箭牌或者作為面對新世代的遁詞,在歷史因緣而言完全說得通,但客觀上這些現代社會的原住民嚴格而言也不一定全是貨真價實的原住民——明朝南來的原住民到今天都六百多年,這六個世紀間,建設香港的不止是當年南來的那一群了吧,清朝康熙及嘉慶年間先後有兩個版本的《新安縣志》,這是香港的最早地方志,首都博物館有一套,中山大學的一套則由葉靈鳳先生捐出來的。有興趣不妨一讀,當知原住民的來龍去脈,對今天各種相關說法自會搞清楚弄明白。

身分非血緣能解說

香港是移民城巿,和紐約洛杉磯悉尼溫哥華都一樣;沒有人可以從方物志的精確考究而言是真正香港人,就等於紐約人是紐約客(New Yorker),高克毅先生把這個英文字詞翻譯得出神入化,紐約一千萬人,意裔愛爾蘭裔西班牙語裔華裔都有,各善其身,各行其事,各不打擾,是為大都會。香港有北至黑龍江南及海南的各省移民,儘管五六十年代所謂「撈鬆」之說,那只是粵籍對外省來客的統一稱謂,實是半鹹淡國語的「老兄」之謂也;表面上是一句嘲笑,其實是自認細佬的謙卑語。既然沒有真正土生土長的港人,這種以「先到先得」來決定話語權的做法沒有根據,也就無法站在道德高地,以「我比你先來」而對人與事振振有辭了,倒過來是人人平等,新來者不必對固有者低眉失額,但先到者也不必對後進頤指氣使。

D&G挑機是另一回事。我翻看不少人報道,那個星期天聚集在廣東道D&G的年輕人,從不滿店方不許港拍照到反對地產霸權都有。我一直感到香港年輕一代比我們那一代更有希望,是因為今天的年輕人有着更多的獨立思考,有着更廣闊的社會視野。上星期我說過,廣東道早在七十年代已是殖民地中的殖民地,海運大廈代表的是「鬼佬竇」,不信,回去問問你家父母兄長,中環雖然洋化,但那是所謂買辦華人的地頭,和廣東道一帶的全洋化是兩碼事。必須指出,那是崇洋的年代,是一句話中英夾雜大盛的日子,是鬼佬一出誰與爭鋒的華人低人半截的買辦當旺年代。今天,鬼佬又點,就是要你道歉。但我們從D&G事件看到的是不亢不卑,沒有人叫打倒鬼佬(邱誠武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與中大同學寫的中環騷動報道文學,那次是有人喊出這句話,也有人對經過身邊的豪華跑車發噓聲甚或起飛腳),D&G聚集事件是文明之極的一次表達意見活動。

若是要把D&G扯上對中共治下的大款來港侵佔本港經濟,平心而論是拉牛上樹,八十年代海港城已經失守美日歐遊客,今天大陸客充斥廣東道,除了拖着那個行李箱礙着行人,錢多而氣粗,我們實在沒轍。八十年代香港外遊大熱,曼谷街頭馬尼拉旺巿不也是廣東話盛行,那嗓門比今天的大陸佬大陸婆不遑多讓。我在倫敦大英博物館曾經見識這些漪歟盛哉場面,「嘩嘩嘩」之聲與古埃及法老王木乃伊同在,「喂,快啲幫我影張相」與唐三彩共處。相對於那些年,今天香港人成熟文明得多了,然而我在倫敦的日子,從未在《泰晤士報》和《衛報》讀過有讀者投書不滿遊客喧嘩;是的,英國佬是陰濕的,他們不投訴你,但卻掩着臉竊竊私笑。

文明教育需要時日

這是需要時日的。六十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日人出國成風,人們今天看到的領隊擎着一支小旗、後面跟着成串團友,起源便是日本團。不要以為日本人天生是如今羅浮宮看到那樣溫良恭儉,那時一樣是大鄉出城。香港老資格的旅行社老闆都知道,日本人當年出國,出入國境部門會在發出護照時夾着宣傳紙品給國人,教導出去之後要注意的各種生活起居,其中一項是女性要化妝。這種形而下的教育歷時四十年,始有今天日本團遊客貓着身在故宮博物院在大都會博物館抄寫展品圖解的新時代。

至於雙非嬰兒,我更不知如何與大陸人蠶食香港扯上關係。毋庸諱言,大陸一些人來港產子,是為了香港較優良的醫護系統,也為了那三吋見方的身分證;弄得香港的醫院一團糟,健康院滿是人潮,無疑也是這批雙非嬰。可是事情簡單不過,把條例一改便馬上煞住。美國也是抵壘政策之地,你只要在美國生下孩子,哪管你是非法移民,可孩子這輩子永遠是美國人,鄧小平兒子鄧質方之子便是美國人,上學課本校車牛奶都免費,理論上更可以參選美國總統。但美國的把關是嚴格的,拿着簽證入境,海關大爺大嬸只要稍不滿意即原機遣返。香港不必修改基本法也不必人大解釋,明天便可堵住。有人大哭大罵,香港是法治城巿,會怕刁民?

這些討論日益遠揚的核心是「香港是不是沉淪」,以至讓昔日低三下四的大陸人欺侮。公道一點說,香港今天是沉淪了一些,至低限度比一九九七年回歸時沉淪。我所說的沉淪,是這個城巿已不是一個人人敢於說真話的城巿,是這個城巿再也不是一個人人勇於承擔的城巿。這兩點,這些年來講得嘴臭筆也寫禿,香港沉淪的不是經濟,是這兩股底氣。經濟不景可以屈服港人?笑話!第一次石油危機,彌敦道上的光管招牌十時後全部關上,夜馬取消,香港變成黑暗都巿,但社會沒有泄氣。今天我們變了什麼?新聞自由一下子跌了二十位,地產霸權沒有誰敢於公開批判,北京講一句話香港雙手一搓說「喳」。日本經濟不復當年勇是事實,美國放緩早就不是新聞,英國連歐洲二流也挨不上,但人家底氣十足,今天不行,希望在明天。趙丹說過,人,總是要一口氣的。

沈旭暉:伊朗還有多少朋友?


【咫尺地球】美國對伊朗施加的壓力愈來愈大,除了要求世界各國對伊朗石油實施禁運,還聯同英法艦隊在霍爾木茲海峽「巡邏」,國內鷹派對這形勢頗為興奮,彷彿解決伊朗「問題」的時機快將到來。但即使不談國際道德,單談實力,究竟伊朗是否真的眾叛親離?

假如伊朗被攻擊,首先被聯成一線的,自然是敘利亞。在過去三十年,敘利亞是與伊朗關係最好的中東國家,一來阿薩德家族信奉什葉派的支派阿拉維派,已是意識形態最接近伊朗的政權;二來兩國有伊拉克、以色列等共同敵人,在黎巴嫩戰爭緊密合作,內地國際關係學者孫德剛稱之為「準同盟關係」。

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剛接獲阿拉伯聯盟要求下台的最後通牒,假如伊朗戰爭這時候爆發,而巴沙爾仍能掌權,兩大亂局就可能掛鈎。敘利亞一直有計劃在最後關頭,攻擊被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雖然沒有勝望,但足以對以色列造成恐慌。因此在敘利亞問題解決前,美國出兵伊朗有大量包袱。

與敘利亞「準同盟關係」成美包袱

而伊朗支持的兩大激進組織:巴勒斯坦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都是西方擔心會聲援伊朗的重要盟友,而真主黨曾警告要是敘利亞、伊朗任何一國遇襲,都會發動報復。這樣一來,敘利亞撤軍後尚未建立強大中央政府的黎巴嫩,以及和平進程近年毫無進展的以巴衝突,都可能被捲入爭端。美國出兵前,也必須加以維穩,特別是哈馬斯的根據地加沙鄰近埃及,而哈馬斯的母體穆斯林兄弟會剛在變天後的埃及國會選舉大勝,華府不可能不投鼠忌器。

真主黨揚言報復出兵前須維穩

再者小布殊發動反恐戰爭後,在阿富汗、伊拉克建立的新政權脆弱不堪,伊朗卻對兩國建立了愈來愈大的影響力。伊拉克以什葉派為多數派,什葉派領袖都和伊朗關係密切,要是伊朗戰爭被上升為什葉派戰爭,剛稍為緩和的伊拉克局勢,可能重新被激化。

至於阿塔利班從前雖然是伊朗的敵人,但自從倒台後,卻有西方情報指兩者已建立合作關係;即便是親美的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也說要和伊朗進一步合作。伊朗一旦被攻擊,可能主動將戰爭擴大到阿富汗,讓美國多面作戰,因此美國近月已發出不少與塔利班和解的姿態,副總統拜登甚至說「從未認為塔利班是美國敵人」,可見世上確實沒有永恆的敵人。

尚有同情者金磚國或乘機進佔

假如美國不出兵,只是靠國際社會合作經濟圍堵,則歐盟各國當中,除了英法,其他都不會積極,那些債務纏身的南歐國家更會逐漸反彈。中俄乃至整個「金磚五國」體系雖然不希望伊朗擁有核武,但也希望保障伊朗合法貿易的權利,反而可能在宣示一些政策原則後,交由民企乘機大舉進佔伊朗市場。美國要強逼急需能源的中國制裁伊朗,唯一可能性是有明確共識,讓中國佔有「新伊朗」一定石油資源、或安排沙特完全取代伊朗對中國能源的角色,而這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中國分散投資的原則。

邏輯上,伊朗戰爭爆發的最大可能,是伊朗外交政策出現嚴重誤判,製造足以被天下譴責的把柄,例如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正式製造核彈、又或出兵鄰國,否則以目前狀態,它的盟友和同情者尚有不少,開戰的不可測性太大。對奧巴馬目前的選情而言,若單是為了選舉,並沒有動機要製造這種不可測性,假如台上是共和黨的小布殊,又當別論。

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香港. 中國. 糾紛. 自由


近期發生多起香港人和來自中國大陸的人的糾紛. 來自大陸的人不約而同都用言論自由作為他們發表某些言論的理由從他們的前文後理之中, 可以了解到他們其實並不清楚到底甚麼是言論自由”. 由於並不只一個人有同樣的意識, 可想而知大陸的教育並不包括此項內容, 在他們的意識中, 所謂的自由就是可以隨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不用理會他人的感受.

以下是自由和言論自由其中一個官方解釋. 至少, 下一次提及自由和言論自由之前, 請確保自己清楚了解這些名詞的意義.

法國大革命綱領性文件《人權宣言》第4
自由即有權做一切無害於他人的任何事情。

《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第十九條:
一.人人有保持意見不受干預之權利。
二.人人有發表自由之權利;此種權利包括以語言、文字或出版物、藝術或自己選擇之其他方式,不分國界,尋求、接受及傳播各種消息及思想之自由。
三.本條第二項所載權利之行使,附有特別責任及義務,故得予以某種限制,但此種限制以經法律規定,且為下列各項所必要者為限:
() 尊重他人權利或名譽;
() 保障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衛生或風化。



汪峰 - 春天裡

這首歌的一個翻唱版曾經在網上紅透一時的歌曲, 甚至比原唱的更紅. 農民工擔著一口煙, 赤著上身, 以滄桑的聲音唱著. 的確比原版更有味道.


作曲:汪峰
填詞:汪峰







還記得許多年前的春天
那時的我還沒剪去長髮
沒有信用卡也沒有她
沒有24小時熱水的家
可當初的我是那麼快樂
雖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
在街上在橋下在田野中
唱著那無人問津的歌謠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
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裡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
請把我埋在這春天裡

還記得那些寂寞的春天
那時的我還沒茂起鬍鬚
沒有情人節也沒有禮物
沒有我那可愛的小公主
可我覺得一切沒那麼糟
雖然我只有對愛的幻想
在清晨在夜晚在風中
唱著那無人問津的歌謠

也許有一天我老無所依
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裡
轉載來自 Mojim.com 魔鏡歌詞網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
請把我埋在這春天裡


凝視著此刻爛漫的春天
依然像那時溫暖的模樣
我剪去長髮留起了鬍鬚
曾經的苦痛都隨風而去
可我感覺卻是那麼悲傷
歲月留給我更深的迷惘
在這陽光明媚的春天裡
我的眼淚忍不住的流淌

也許有一天我老無所依
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裡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
請把我埋在這春天裡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
請把我留在在這春天裡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
請把我埋在這春天裡
春天裡

陳雲 - 何解我們寬容菲傭,卻「苛待」陸客?——中港族群問題


Facebook隨筆 2012129

一群菲傭席地而坐,佔領天橋、廣場、公園草地,香港人不以為然,甚至在雨天佔據較為偏僻的私人商場通道,商場保安員也不以為然。一群陸客席地而坐,蹲坐巴士站等車,我們側目而視,陸客坐在商場石欄,即使商場保安員寬容,香港人也怒目而視。菲傭有貧窮的,我們不會敵視,陸客有貧窮的、有富裕的,我們卻全部敵視。為什麼呢?說好的階級分析呢?公民重新佔領公共空間,反對過度管理呢?為什麼全都失靈了?為什麼菲傭佔領公共空間,睡在草地上,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有點吐氣揚眉之感,覺得她們為我們小市民充了權(they empowered us);陸客佔領,我們卻視為「蝗蟲」犯境,要奔走呼告,警惕香港「淪陷」?大陸人與我們不是同文同種的嗎?

前年,冬日的大晴天,我在尖沙咀的公園看見一名本地的巴基斯坦裔廚房工人,小休時倒臥在公園的石地台上午睡,公園的保安員走來,用廣東話叫他起身,他無奈起身,我幾乎留下眼淚。假若,同樣的情況出現,而巴基斯坦裔廚房工人換了大陸自由行,陸客睡石地台而被保安員用普通話叫他起來,我也許會難過,但不會留下眼淚。換了你是我,反應會是一樣的吧?

當中的差異,不是階級、不是貧富、不是血統,而是族群。菲傭、巴基斯坦裔香港人與香港華人的族群差異少些,甚至接近同一族群。大陸人即使與香港人同屬華裔血統,卻並非同一族群。

用一點發現新大陸的心態,探索一下菲傭與大陸人的差異吧。菲傭識得講他們的鄉下話Tagalog、國際話英文和一點我們的廣東話,她們不會強逼我們講Tagalog;她們講英文不論好過我們還是差過我們,我們不會生氣。他們講廣東話,我們好領情。菲傭只是在星期日或假期佔領空地,不會遺下垃圾,會唱歌,但不會叫囂。她們唱聖詩唱到流淚,我們基督徒聽了會自慚形穢。她們會如我們一樣,精打細算購物和帶飯盒,簡樸飲食。他們假日會攜帶大型行李走動,但總不會撞到我們。

陸客講鄉下話和普通話。他們會用帝國主義壓迫我們講普通話,我們講不好,他們會恥笑我們。他們不會學講廣東話。他們在平日佔領鬧市,會在十字路口或電梯口三五成群站立甚至蹲下,阻礙路人。他們會遺下垃圾。他們會叫囂,不會唱歌,也不會唱聖詩。他們購物財大氣粗。他們攜帶大型行李走動,香港人不閃避,必會被撞。

菲傭有工會,但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在背後。陸客沒工會,但背後是個龐然大國。菲傭想居留香港,要謙卑地向港府申請。陸客產子或持單程證要居留香港,港府無權拒絕。菲傭不會用民族大義來唬嚇我們,而會用香港的法治和風俗來與我們講道理或求通融。

我們對菲傭,竟然比陸客還要親近,這就是族群的關係。菲傭入鄉隨俗,入境問禁,她們融入香港族群,經歷好多努力和辛勞,我們領情,也心存感激。

遊客本來是行為放縱一點的,接待國的人會寬容遊客。我們會寬容美國的成年人在街頭醉酒甚至醉酒之後小便,但我們不會寬容大陸小童在街頭小便。原因是美國人不會統治我們,大陸人卻會唬嚇要統治我們,甚至踏扁香港。假如我們呼喝那個撒尿的美國醉漢,叫他不要在街上小便,他會悻悻然走開,不會大吵大鬧,說美國人用遊客消費供養了香港,請我們收聲。

香港人不寬容陸客,鬧出衝突,原因是陸客的行為準則不符合香港的國民原則,故此我們必須加以限制入境,或入境之後要有特殊旅行安排(如隨團)。所謂國民原則,不是說香港是國家,而是在某種政體管轄區域之下形成的公民權利和公民風俗。此外,就是陸客的背後,拖着一個強大的中共帝國的身影。這個身影,我們覺得可怕,甚至是可恥的,陸客卻總覺得是光榮的。

電子工程系學生前途的迷茫


距離畢業還有一年不到, 也是時候開始詳細地為自己的前路好好計畫一下. 雖說在十一, 二年級的時候粗略地計畫過, 並以電子(又譯電機)工程為自己未來的事業重心, 但是即使單論電子工程, ”行頭其實也很不小的, 具體有甚麼工作是我能夠做而又適合我去做呢? 在這種情況下, 最好就是把所有選擇列出來, 再慢慢考慮.

辦公室型 – consultant, contractor, sub-contractor, supplier etc.
早一, 兩年, 曾經分別在澳洲和香港的工程公司實習過. 雖然工作內容, 環境, 公司規模都很不同, 兩間公司卻都是做sub-con. 其中一間公司是專門設計為採礦工程用的解決方案, 我則負責建設一個特殊的內聯網. 另外一間公司業務龐大, 我身處那一組是負責為因填海而需要搬遷的三組水冷系統重新安置和相關的設計. 這兩次實習的經驗除讓我約略了解到兩個不同的工程行業, 也讓我知道其實自己並不喜歡純軟件的工作. (eg networking)

刺激型 - 行船, 採礦, 南極, 軍隊 etc.
託父母之福, 很多在香港不會考慮, 甚至在香港根本不存在的職業居然也可納入考慮之列. 這才發現原來自己有很多另類的選擇可以在還後生的時候試試看, 再者, 另類的選擇通常意味另類的薪酬.

行船
如果想在工作時順道環遊世界, 行船(eg 遊輪)可能是一個選擇, 可惜我尚未能夠找到相關職業的資料.

採礦
採礦行業給人兩種印象, 高薪和偏僻荒蕪的工作地點. 一向都是好成績的學生才能夠進入的行業. 我想以我的成績跟別人爭應該有點難, 而且盛傳很多大公司已失去培訓應屆畢業生的興趣. 他們希望能夠在海外直接招聘到已擁有相關經驗, 毋須再花長時間培訓的工程師, 導致每年只招少量應屆畢業生.

南極
不知道是科學研究, 還是能源考察甚麼的, 總之, 澳洲有隊工作隊長駐南極, 一般都是以合約制的形式工作一至兩年. 遺憾的是, 未來一至兩年應該都不會招聘跟我專業相關的職位.

軍隊
機緣巧合下, 發覺原來有部份軍隊的職位(各種的工程軍官), 是以我的學歷是能夠勝任的, 薪酬和福利也是十分理想, (如可以在學費全免的情況下讀碩士).  只是一簽就要簽四年長約, 好像有點困身.

所謂有辣有唔辣”, 以上各種特別工作最大的問題是, 脫離該行業後, 以那些經驗, 可以如何轉行至其他較普通的工程行業呢? 這是一個謎.

陶傑 -「工黨」之謎


香港有人籌組「工黨」,甚是有趣。不要說本來已經有什麼「街工」、「職工盟」、「工聯會」,多一個山頭,完全疊床架屋,多開一個「工黨」,又有何理論支持?首先是「勞工」(Labour)這個名詞,以及這個族群階級。「勞工」是二十世紀的過氣名詞,因為一百年前,工業機械發達,資本密集,一九二九年華爾街崩市,歐美銀行體制幾近破產,企業倒閉,大量失業,勞工問題方成為社會衝突,英國工黨首次執政,即在此時。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勞工」的定義和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變,引來新的問題,原因是一個字,叫做「地球一體化」(Globalisation)。地球一體化,令商品和金融市場開放,促成更激烈的競爭。商品是勞工製造的,按道理,勞工和商品、金融一樣,也應該全球融會一體才對。但勞工既然與商品、金融一樣全球均衡互動,就不會加劇貧富懸殊了,但顯然,真實的狀況不是這樣。美國勞工統計局調查,二○○八年,一名中國產業勞工每月的工資,是墨西哥工人的六分一,更是美國工人的二十分之一。此一巨大差距,促成歐美生產線大量遷移中國。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國內薪酬加幅受壓,也就是說,人工加得少,因為中國製廉價貨品大量向西方傾銷,壓抑了歐美的通脹。在二十世紀,基於此一懸殊,第三世界的勞工,早就千方百計的尋求出國了——五六十年代印巴和非洲前殖民地獨立,成千上萬貧民不想跟隨穆加貝、阿敏之類的民族英雄「當家作主」,移民英國,此為第一波。一九八九年蘇共和東歐垮台,歐盟一體化,大量東歐和阿拉伯裔移民湧入英國和歐洲做廉價勞工,此為第二波。但隨着網絡高科技發展,勞工的遷移,特別是向歐美發達國家的遷移,在二十一世紀會更為罕見,因為商品生產線的機械搬到中國;而金融服務,又以「外判」(Outsourcing)方式,轉介印度和南亞——這兩大現象,都不需要貧窮國家的低勞力人口找上門來移民。還記不記得十九世紀的賣豬仔華工血淚史?這樣的移民,早成為歷史,二十世紀,還有一點點,但到今日,不再有了。此所以英國的工黨,在貝理雅領導的時代,已經中產化、知識化,不再倚賴工會的努力,而向高科技和精英靠攏,這是英國政治家高瞻遠矚之處。香港有什麼「工」黨?香港早已沒有了工人。如果香港的「漁農界」功能組別還在特首的選委會有六七十票是荒謬(因為香港新界石屎森林化,早已無人耕田),香港有幾個「工黨」或勞工組織,亦屬可笑。

因為「自由行」,香港的下層經濟只剩飲食、零售、酒店,侍應或售貨員,嚴格來說不是勞工,因為他們的勞力成本沒有導致確實的商品生產;大陸的富士康、芭比玩具廠,那裡才有勞工,因為製造出來的商品,直接輸出歐美和世界。消費經濟,不是一種生產(Productivity),而是泡沫。勞工並不是泡沫的製造者。更重要的是,香港這個城市,到底屬於歐美等「發達國家陣營」,還是中國非洲東南亞一類的「發展中國家集團」?很明顯,香港屬於前者,因為香港人像紐約人一樣,不事勞力生產,而可以享受大陸廉價勞力市場提供的資源。但紐約、倫敦、巴黎、羅馬,即使沒有工廠和工人,卻早就打下了優厚的社會福利主義的基礎,他們的工會,是大陸市場開放之前、二十世紀留下來的殘餘組織,他們有民主普選,可以不斷脅迫本國的政黨增加中國入口貨品關稅,或是增加綜援福利。歐美十年來銀行借、借、借,讓全民享受Made in China帶來的低通脹、高福利,同時蒸發勞工人口的奇幻三重天,今日一覺醒來,自會爆煲。中國大陸的成本正在增加,西方資本開始撤退了,舊的挑戰尚未反應過來,對於香港,新的時代危機又掩至。但香港呢?一無民主普選,二特府不可以對中國大陸新移民的種種競爭說半個「不」字,三不可以奉行歐美或澳洲那樣的福利主義。香港特區在中國與歐美這兩大板塊之間,捆得死死,處境是動彈不得。香港有大量非技術的酒樓侍應、公司售貨員、街頭經紀的泡沫消費性低收入人口,比起中國大陸,他們沒有真正的生產力和低成本優勢;比起歐美,又沒有龐大的社會福利安全網來保障救命;但歐美又沒有「地產霸權」在後追殺,香港的經濟現實如履薄冰,民怨又怎不會沖天?在這種局勢裡,多開幾個「工黨」當然只會招來中方的仇視和特府中環精英的嘲笑,但問題的根本,不是李卓人這幾個發起人,而是香港這個制度之空前畸形,十四年來,政治停滯不前,有一大堆「學者」,卻無人就香港在中國、歐美、第三世界這幾大板塊磨移——尤其是Globalisation之成為神話又幻滅後——的處境與未來,有何獨到精警的理論。不錯,這個問題,是要一點點理論的,不但「學者」,特府、中方,都一齊交了白卷。全世界都缺乏第一流的政治領袖,是缺乏想像力、缺乏創意、浪費和停滯的十年,特府的十四年又豈會例外?在這個時候添一個什麼「工黨」,又有何意義呢?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4ANDA - 宅男


有很多歌曲都嘗試描寫宅男, 毒男的心境, 但是填詞人大多不是宅男, 很難體會他們的意境. 4anda雖然不是甚麼大熱組合, 宅男亦不是大熱歌曲. 我卻覺得當中的描寫, 十分貼切, 因為...我也是一個宅男吧? 唯二不足的是, 歌詞不夠朗朗上口, 編曲不夠宅, 如果編曲編得接近動漫音樂, 出來的效果會好一點.

作曲:Kasi Nipatsiripol
填詞:小克
編曲:古馳/ 羅永業/ Damon Chu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vq87vblmJ4





J: 你眼角微揚 神態看似劉翔
魅力十足超級偶像 

M: 我卻太平常 情歌不懂獻唱
御宅份子家中養傷 

K: 你馬壯人強 排到了太平洋
阿塞拜彊粉絲接壤 

H: 我放錯魚糧 連金魚都缺氧
擴闊社交不敢去想 

J&M: 葡萄酸 鑽入心底
人自卑 抑壓身體
K&H: 平常心 計一計
ALL: 其實從鏡裡看我深不見底 

ALL: 一生也在盼待盼待
無止境的等
心性自憐笨呆笨呆
孤單與悔恨 

一生也在網上網上
和光纖結婚
終會全城共鳴共鳴
有過一個悶人 

J&M: 世態有炎涼 人要發奮圖強
盡量覓個傾心對象 

K&H: 世界太無常 如港女不愛養
衝出港深邊境再想 

J&M: 如臥底 愛在心底
明日起 給我清洗
K&H: 平常心 計一計
ALL: 其實從遠處看我深不見底 

一生也在盼待盼待
無止境的等
心性自憐笨呆笨呆
孤單與悔恨 

一生也在愛慕愛慕
漫畫中女生
終會全城淡忘淡忘
有過這個悶人 Ah~ 

推開鐵閘上路上路
留一些足印
擁抱俗塵是人是人
好好去靠近 

終於領略友情愛情
無需一個人
忠告尚餘宅人宅人
打開自我胸襟

Nick Lee - 生命裏幾多%是廣告?



今年 1 16 日星期一黃昏五時許,香港中央圖書館出現一個奇怪境象。某人桌上疊着許多報紙,逐版攤開,拿着膠尺來回量度,巡館人員無不投以奇異的目光,可是此人並無製造滋擾,拿他沒法。究竟讀報紙為什麼要用尺?

那人是我,我正在量度報紙廣告的面積。

平日翻開報紙,碰口碰面都是全版廣告;近年盛行的免費報章更甚,廣告多過內容。不禁要問,今日的報紙,多少版面用來賣廣告?讀者能夠容忍多少廣告呢?

這問題在腦中縈繞了一段日子,近日終於一鼓作氣,拿起家中 1 9 日及 12 日兩份舊《信報》量一量。只量《信報》無甚意思,當然要找其他收費報章比較比較,於是到中央圖書館找來同日期的《蘋果》、《東方》、《星島》、《明報》及《經濟日報》,花了逾三小時量度共十份報紙的廣告面積,你猜哪份廣告最多?
廣告佔版面百分比

2012 1 9
2012 1 12
1
經濟 59.6%
東方 51.4%
2
東方 54.8%
經濟 47.5%
3
蘋果 43.2%
蘋果 46.4%
4
明報 38.6%
明報 36.9%
5
星島 26.4%
星島 34.1%
6
信報 24.4%
信報 30.9%

(註:《星島》、《經濟》及《信報》付送小報,以上數字已把小報計算在內,唯《星島》例外。圖書館保留的《星島》不包括小報,計算已把其面積剔除。)

與你的印象或觀感相符嗎?有想過付錢買報紙,動輒四成是「水份」?

對我來說,最意外是《經濟》和《信報》印象中屬於同一「類型」,非大眾化,讀者群較窄,但廣告份量竟有天壤之別,兩份報紙顯然採取兩種不同的經營手段。以廣告份量觀之,《經濟》似《蘋果》和《東方》多過似《信報》。

免費報紙不收分文,純靠賣廣告為生,廣告版面會否更多?我沒時間翻看所有免費報,唯有以自稱「全港 No.1 最多人睇嘅」《頭條日報》為代表,找來 1 16 日及 17 日兩份,其廣告佔版面分別是 62.6% 65.9%,果然比收費報章高,但不算高出很多。

除了滿足好奇心,留意報紙廣告面積還有什麼實際用途?記得一位廣告界朋友說,生意不景時,企業最先削減的就是廣告開支。那豈不表示,廣告多寡可作經濟或股市的「領先指標」?如果我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或可編製「全港報章廣告指數」,追溯回七十年代,其「預測力」便可驗證一下。可惜我只是一名潦倒的專欄作者,人微言輕,此一「革命性」提議多會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想到自己懷才不遇,不禁望窗長嘆。窗外的景色,活像一張報紙;大廈外牆是廣告,巴士車身是廣告,小巴車身是廣告,的士車頂是廣告,派傳單的人舉着廣告,商場入口的地面也好像貼着廣告。報紙動輒四成是廣告,窗外視線的廣告不比報紙的少。

呢個地方點解咁多廣告?我想,這是物質豐裕的結果。當服裝店只有幾款襯衣,鞋店只有幾款皮鞋,文具店只有幾款原子筆,根本沒有賣廣告的必要;反觀今天,超級市場連啤酒、朱古力、香口膠都有十幾種,宣傳便顯得非常重要。競爭愈激烈,宣傳愈重要。

在富裕的社會,廣告蔓延似乎是不能逆轉的趨勢,我們能夠容忍多少廣告呢?收費報章把廣告推至什麼密度,我們才不願意買?免費報章把廣告推至什麼密度,我們才不願意拿?或許沒有固定的答案,一切都是習慣。有報章賣五成半廣告,便有報章嘗試六成,然後六成半、七成……不斷試探讀者的底線。我們到底有沒有底線?

想一想,平時觀看電視劇,不轉台,顯然覺得廣告長度還「可以接受」,你猜一小時的黃金時段包含多少廣告?八分鐘?十分鐘?十幾分鐘?

今晚年初二,我計過無線電視九時至十時的總廣告時間,是 13 35 秒;如果連新聞簡報計算在內,更達 14 45 秒。如果我問你,一小時的劇集,中斷了差不多十五分鐘,你認為「可以接受」嗎?我接受唔到囉,不過我仍然在看。

2012 1 28 信報副刋)

王岸然 - 禁止網絡盜版法案影響大


〈禁止網絡盜版法案〉是美國的一條法案,暫時只是停留在草案階段,但已經引起極大關注及抗議,維基百科更在118日停站一天以示抗議,這一段小新聞並不能在香港引起應有的關注,顯然是香港的社運界不清楚事件的危險性,及以為這是美國的事件。其實不單因為美國執互聯網世界的牛耳,而且很多跨國大網站皆在美國設站,這條惡法對資訊自由侵害,是全球性的。

法案的簡寫為SOPA,全寫是Stop Online Piracy Act。這法案的由來,是荷里活聯同美國的演藝界不斷遊說美國國會的結果,法案於去年1026日提出,得到眾議院兩黨共12名眾議院聯署支持,但法案也馬上遭到各界的反對,讀者若想看看反對者的網站,可登入www.SOPAblackout.org 一看。

法案對我們熟知的大網站影響極大,他們都站出來反對,包括GoogleYahoo!YoutubeFacebook、亞馬遜、TwitterAOLeBayMozillaPayPal,還有維基百科。各組織反對者包括無國界記者、電子前哨基金會、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及人權觀察等人權組織。

顧名思義,法案的內容是要嚴厲打擊互聯網上的侵犯知識產權活動,簡要的地方有以下數點:

(一) 法院發出禁令後,網絡廣告公司將不准向涉嫌網站投放廣告。
(二) 網上支付服務的供應者,亦可能被禁止向涉案的網站提供支付款項的服務(如PayPal)。
(三) 禁止搜尋引擎(如GoogleYahoo!)顯示涉侵權網站的網址,及可命令互聯網供應商拒絕用戶訪問涉侵權網站。
(四) 在六個月內分享10分鐘音樂或電影版權作品面臨最高5年有期徒刑。
(五) 要求互聯網服務供應商事前採取防盜版措施,否則有侵權責任。
(六) 如果互聯網服務供應商明知道有人利用服務進行盜版活動而不加以制止,將加重懲罰。

法案的目的很簡單,電影及唱片商藉法例之助迫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或大型網站如Google等代為負上網上警察的責任,否則就會被重罰,這無疑是方便自己及保護自己利益而又不花費氣力的做法,但就置互聯網業界於經營極為困難的境地。

有識之士更指出,此例一開,政府也可經法例要求互聯網商及重要網站代為執行一些違反人權的工作。有人更指出美國人支持反恐的立法,政府則利用法例針對「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搞手,只需指稱他們與恐怖份子有關便可藉法例的授權侵犯私隱及打壓示威活動。

諷刺的是在12月中有另一則新聞,瑞士政府因有三份之一的瑞士民眾從網站下載未經授權的音樂電影而開展調查研究,並同時借鏡荷蘭去年的研究。研究報告指出,每當有新科技媒介出現之時,必然有人濫用,這是科技及社會進步的代價。政府沒有必要保護那些繼續維持舊有商業模式的人,所以不會立法限制非商業性的網絡下載。瑞士政府給娛樂產業的忠告是他們應該適應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否則不如結業吧(change or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