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沈旭暉:《足球力克教育獸》——德國足球起源與反英情結


在近日舉辦的德國電影節,有一齣電影名叫《足球力克教育獸》,名字相當彆扭,內容卻很適合當體育政治的教材。它的背景是1874年,主角是牛津大學畢業的英國人Konrad Koch,被聘請到德國學校對青少年學生教授英文。他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德國人對英國的成見,並挑戰德國斯巴達式的學校紀律,而把當時被當作「野蠻運動」的足球從英國引入德國,結果成了德國足球的標誌性人物。

這電影的背景很有意思,但內裡的英德情仇似乎還是簡化了。事實上,在足球被引入德國期間,英國還談不上德國的大敵,雙方還是頗有交好空間的。現在這個英國王室,根本就是來自今天位於德國中央的漢諾威侯國,由漢諾威選帝侯兼任英國國王,王朝前期的英國國王喬治一世、喬治二世等,甚至不大懂英語。後來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漢諾威才因為不接受女性繼位,而中斷與英國的「君主同體」關係。到了普魯士統一德國時,漢諾威才在1866年被取消獨立,但當地人還是頗為傾向英國,並不願兩地長久的特殊關係剎那間終結。而英國王室也是在一戰時才改名「溫莎」,以免來自德國的原罪被國民厭惡。在這背景下,其實早在1850年代,德國就出現了一些由英國人成立的球會,令德國(或當時的普魯士)成了首個引入英式足球的歐陸國家,反映了英國文化要傳入德意志本部,早有適當渠道。

另一方面,就是統一德國的主要組成部分普魯士,與英國也存在特殊關係。1858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把長公主維多利亞許配給普魯士王子、未來的德皇腓特烈三世,造成影響深遠的英德聯姻。這位腓特烈夫人婚後一直保持和母親定期通訊,肩負促進英德友誼的責任,而後來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與英國為敵的德皇威廉二世,正是她的兒子、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的長孫。雖然威廉二世立場以反英著稱,但在電影背景的1874年,德國剛挫敗強敵法國統一不久,尚未積極進行殖民擴張,與英國保持著可以接受的關係,而奉行「光榮孤立」的英國更積極希望拉攏這個新興大國,認為德國起碼比宿敵法國、俄國要友善。電影主角到德國教英文、教足球,其實也是配合了當時英國的國家政策,並非單純做文化交流友好大使的。

到了世紀之交的1900年左右,足球在德國已大行其道,出現了德國自己的聯賽,我們今天熟悉的德國班霸拜仁慕尼黑,也是在當年成立;另一支老牌勁旅1860慕尼黑,則顧名思義,早在1860年成立。對德國而言,這項英國傳入的運動不但沒有帶來敵對的民族意識,反而協助了德國鞏固統一,因為自1871年後,其實南北德國的分野依然明顯,特別是原來國力不弱的巴伐利亞王國在德國統一後,被容許保留自己的次主權──可以繼續維持獨立的王室、向各國派遣自己的大使、發行自己的郵票、甚至保留自己的軍隊,只需在戰時交給中央指揮,令信仰天主教的南方和信仰新教的北方時而貌合神離。德國聯賽在這時出現,令南北雙方有了平台定期交流,拜仁、1860慕尼黑等球隊不但成了巴伐利亞的王牌,也成了全德國的驕傲。

威廉二世繼位後,德國的仇英情緒確是嚴重了許多,一來因為威廉好大喜功,不斷與英國就海外擴張產生磨擦,二來威廉尤其著重建立強大海軍,直接挑戰了英國的全球霸權。那時英國發覺再光榮孤立下去不行了,而法國在和英國簽訂一系列條約後,兩國殖民地的分贓已基本完成,俄國則在日俄戰爭戰敗後不再成威脅,結果英、法、俄三國在1907年簽訂「三國協約」,明顯以德國為假想敵。在這個階段,歐洲各國民族主義情緒空前強烈,各國都知道早晚必有一戰,國民教育的愛國、仇外灌輸也越加變態。假如足球在這段期間才由英國傳入德國,倒是很可能令它完全流行不起來的,而一旦德國成功建立了它的殖民帝國,也很可能要輸出有德國特色的體育項目,以抗衡英國的「體育殖民霸權」。就是德國已接受足球,若它能主導世界,恐怕也要像美國那樣弄一個全新規則出來,而不會用1863年英國通過那個版本,以宣示德國的原創性。在這個角度看,本片主角實在佔了歷史一席位,否則足球會否像橄欖球一類純英式運動那樣成不了全球化象徵,尚未可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