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轉載】難得的新年長假,今年友儕聚會特別多,縱觀這幾天以來,無論是姨媽姑爹的團拜,抑或是行家友好相聚,最熱門話題仍離不開雙非嬰和自由行政策的好與壞。大家先是熱切交流個人的真實經歷,再來是朋友的朋友,或者是網上流傳的「經典個案」,不免愈說愈激動,也愈為前景感到悲觀。
居於旺角的友人說,旺角中旅社一帶已淪為「雙非嬰」(父母均非港人)、新移民和內地客的集中地,每天都有大量未滿月的嬰兒趕領回鄉證,孩子隨地拉撒、成人吐痰已變成最尋常風景,不是申請證件的街坊只得盡量繞道避開。
在 北區教小學的朋友則把該區學校比喻為作家錢鍾書筆下的「圍城」:雙非嬰的父母縱使買假地址都想孩子入學,父母都土生的港童卻拚命想跨區逃亡,尋找更佳的讀 書環境。朋友說,三年前校內的雙非學生約佔兩成,學位仍稍有鬆動,但今年已增至接近三成,展望明年小一學位已非常緊張,雙非學童所佔比率肯定比今年多,加 上「單非兒」和新移民,「純正港童」已淪為少數一派。
雙非嬰學童 教師愛又恨
由於學生的家庭背景和能力差異極 大,教師朋友為應付教學已經心力交瘁,更大的難關是面對家長或監護人,他們動輒投訴之餘,管教孩子的方式千奇百怪,對法律和個人權益認知各有不同,很多時 候時是謾罵收場。朋友慨嘆雙非學童雖減輕了殺校危機,令不少教師保住工作,但那口飯帶着濃濃的苦澀,難嚥得有人選擇做逃兵,校方在學期中途要另聘教師,也 是負了學生。稚子無辜,但如此混雜的環境下,「維穩」(維持班房秩序、維持校內和平)成為首要目標,教學進度的確被拖慢了,雙非嬰對教育界來說有愛恨交纏 之痛。
雙非嬰爭奪僅有的資源,把中港矛盾從宏觀經濟層面完全帶入尋常百姓家,怨氣一飛沖天,傳媒在這場巨大波潮中,應如何自處?
龍 年的大年初一,傳媒按「傳統」追訪新生兒,往常是不分種族的喜氣洋洋,但今年「龍年第一B」是一位雙非女嬰,誕生後迎來的不是港人祝福,而是大批網民攻擊 謾罵,甚至有人立即在社交網絡成立反雙非嬰群組,新年伊始就毫不避忌地寫下惡毒留言,如此對待一位素未謀面的嬰兒,會不會狠了一點?
據說大年初一的早上,當傳媒獲悉女嬰父母都非港人時,出發採訪前都預計要在雙非嬰兒問題上大力落墨,院方原本會安排該家庭會見記者,但最終因應家屬意願而取消。有記者死心不息在婦產科病房門外苦等了多個小時,但女嬰的爸爸最終從秘道離開,傳媒統統撲空。
大地換新歲 港人轉情緒
相 比起來,另一名遲了二十分鐘出生的男嬰父母都是港人,全家開開心心上鏡,新生「龍仔」十分精靈趣致,讓人看到就憐惜不已,其父母還「順應」記者要求,訴說 從懷孕到產子的「艱苦經歷」。原來他們從知道受孕開始,就要為預約產檢而爭位,而龍仔往後的人生,毋須到黃大仙問卜都知道離不開一個「爭」字。
一位年資較淺的記者無緣採訪龍B,但看到電視新聞和報紙報道的主題,說穿了其實就是一句話──「反對雙非孕婦來港產子,雙非嬰損害港人利益」,他認為傳媒報道時是有「預設立場」,結果只會把矛盾激進化,失卻中立性。
若 龍年新生嬰的報道煽動港人對雙非嬰的不滿,不如說傳媒在為社會把脈。須知道,去年農曆年的首位新生兒亦是雙非嬰,當時仍是如常祝福,跟今年的激烈反應實有 天淵之別,短短一年間,民間情緒何以有如上變化?無論是香港特區政府以至中聯辦,實應好好檢討,並且設法疏導負面情緒,免坐視矛盾加劇,然後諉過傳媒煽 動。
另一位資深前輩則分析,現時社會對雙非嬰的怨氣其實只在起步階段,真正的大衝突仍未爆發,而傳媒是有責任為社會風氣「探熱」,應及時敲 響警鐘,讓政府和市民重視和留意相關問題。他說,若○三年香港實行自由行政策之初,執政者能留意到雙非嬰及商舖住宅價格飆升過急等問題,早早制定政策去面 對,根本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現時傳媒觸動警鐘,是有點遲而不是嫌太早。
無可否認地,傳媒是具有煽動性,但若無燃料,火就不會燒得旺盛。正如Dolce &
Gabbana挑機拍照事件和本地孕婦反雙非嬰兒遊行,這些活動與其說「歸功」於傳媒報道,不如說是市民借網絡力量凝聚同質情緒,然後再付諸行動,最後連傳媒也是被群眾力量牽着走。
前 輩指真正大衝突仍未爆發,只因目前各方言行還算理性,雖然有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之流罵香港人是狗,然後惹來許多文化學者口誅筆伐,但大部分香港市民 只當他是瘋子,道歉不道歉實在無關宏旨。然而這種人竟然能得到不少的同胞支持,這種情況有助香港自省,還能看到國情的另一面,了解到部分內地人的想法,怎 說都是除笨有精。
中港齊努力 避免大衝突
真正大衝突是需要有觸發點,不是誰罵是狗誰被指蝗蟲的口舌之爭,例 如:有垂危港人送到醫院,但醫生因忙於為衝閘的雙非孕婦施救,結果母子平安,但港人卻死了,死者家屬目睹摯親失救離世,經投訴揭發真相;還有是婦產科內, 中港孕婦家庭為爭床位爆發打鬥,港人被內地人圍毆受傷,直擊場面被人拍下放上YouTube;再來是自由行大款與港人購物時發生爭執,港人被打傷後,對方 聲稱「我爸是XX,你們香港人算啥?」……
任何一幕虛構情境若成為現實,中港矛盾的炸彈就會大爆發,屆時港式的和平理性的抗議,是否會變成內地鄉村省市常見的群眾衝突場面?較激動的一派會否走到旅遊景點高呼:「我哋就係要講廣東話,香港唔歡迎你哋,快啲走!」而「驅趕蝗蟲」的標語會否遍地開花?
近 日facebook及網上討論區廣範流傳一篇由中學生撰寫的網誌,題為:《自由行:八年盤點,八年得失》,一位平凡的香港少年平實地寫出其成長期的八年 來,看着自由行如何改香港的面貌,得與失之間,最痛恨是失卻了選擇權。這篇真摯的文章引起許多港人共鳴,特首高官或西環大老爺,能從中聽炸彈的藥引正在燃 燒的微響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